中医内系研究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医论文 > 中医内系研究 >

试论活血化瘀

2014-01-08 08:46 来源:国医在线 发布人:岐黄 浏览:

昆明圣爱中医馆 曹国尧

  一、活血化瘀的理论依据,瘀血概念,瘀淤血形成。

  (素问调经论)“孙络外溢,则经有留血”。这就是说邪气盛于孙络。孙络盛溢入经脉,经脉就会有蓄血现象。(素问·阴阳脉象大论)“血实宜决之,气虚宜制之”就是说血实证要用泻血法,气虚证要用提气行气法。(素问·腹中论)血枯病(即闭经)以四乌贼—藘茹丸治疗。藘茹有活血化瘀的作用。

  汉代对瘀血的辨证及治疗,其理论和经验沿用至今具体内容见于(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其所讨论的辨证有蓄血证、癥病、产后腹痛……等

  (丹溪心法)“脉涩有死血”。(先醒广斋医学广笔记)内有瘀血,故结脉时见。(婴童百问)有血滞心窍,邪气在心,积惊成痫。(血证论)认为:“凡治血者,必须以祛瘀为要”。唐氏还说:“瘀血乘肺,咳逆喘促,鼻起烟煤,口目黑色”。须知水之壅,内瘀血使然,但去瘀血则痰水自消。(医学入门)载:“肺胀满,即痰与瘀血碍气,所以动则喘急”。

  自汉以后,化瘀法的研究,续有发明,至清代王清任而大为发展,提出“久病入络为瘀”。王氏继承前人的成就,结合其临床经验,总结出一套治病的理论与方剂,在临床上有很好的效果。王氏对疾病的发生,认为治病之要诀,在于明白气血,无论外感内伤,要知病缘何物,不能伤脏腑,不能伤筋骨,不能伤皮肉,所伤无非气血,气有虚实,实者邪气实,虚者正气虚…。血有亏瘀,血亏必有血亏之因,或因吐血、钮血或溺血、便血、或破伤流血过多或崩漏、产后流血过多,若血瘀有血瘀之证可查。(见医林改错·气血合脉说)王氏还认为很多疾病,尤其是一些难治之疾都与瘀血有关,因此,在治病上强调祛瘀。(医林改错)全书几十张方子,大部分用的是化瘀活血的方剂。他根基气为血帅的道理,治血往往和理气相联,理气又常与化瘀相结合,特别是在化瘀方中用黄芪是王氏所独创,其代表方如: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通窍活血汤,少腹逐瘀汤等。

  从以上可见,“瘀是血流阻滞,蓄积于脉道之外,血已离经,未出体外,停滞于内,如跌扑损伤,或因病初学处理不当,或月经或产后致经脉受伤等均可继发血瘀证”。气为血帅,气分病亦可引致血瘀之证。如因病气郁或气滞,使血行受阻,更有由于气虚,推动无力,血行不畅,导致血瘀。前者纯属实证,后者为虚中夹实证。此外,邪热入营,或湿热、痰火、阻竭脉络不通,以及各科疾病均能引起血瘀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