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系研究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医论文 > 中医内系研究 >

五味消毒饮内服外熏洗治疗湿热蕴结型粉刺118例临床观察

2013-12-28 20:54 来源:云南省中医药学会 发布人:岐黄 浏览:

宾川县中医院 何丽超

  摘 要:观察五味消毒饮内服外熏洗治疗湿热蕴结型粉刺的临床疗效,探索中医治疗学的新观念、新方法。方法:将236例病例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采用五味消毒饮内服外熏洗,对照组采用五味消毒饮内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68%,对照组总有效率73.73%。结论:五味消毒饮内服外熏洗治疗湿热蕴结型粉刺能够显著增强临床疗效,疗效明显优于单独内服药物治疗。

  关键词:五味消毒饮;内服外熏洗;湿热蕴结型粉刺

  粉刺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因典型皮损能挤出白色半透明状粉汁,故称之粉刺。《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肺风粉刺》云:“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日久皆成白。”[1]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共治疗观察236例,均为宾川县中医院门诊患者。将236例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118例,女89例,男29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41岁,平均年龄28岁。对照组118例,女79例,男39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42岁,平均年龄27岁。2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诊断标准

  2.1 根据《中医皮肤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进行诊断。

  3 治疗方法

  3.1 五味消毒饮 组成:金银花15g,野菊花10g,蒲公英10g,紫花地丁15g,黄芩15g,连翘15g,桑白皮15g,当归15g,川芎15g,赤芍15g,地黄15g,桃仁12g,柴胡15g,甘草6g

  3.2 煎服法 一煎加冷水500ml浸泡20分钟,煎沸15分钟,取汁300ml;二煎加冷水400ml煎沸20分钟,取汁300ml,2煎相混,每次服200ml,每日服3次,每剂服1日。

  3.3 对照组 给予上方内服,每日服1剂,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

  3.4 治疗组 上方一煎、二煎药汁混匀内服,服法同上。另取药渣加水500ml煎沸30分钟,取汁趁热熏蒸患处,待药汁温度38℃左右时用药汁清洗患处,每日1次。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皮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治愈:皮肤损害消退,自觉症状消失;好转:自觉症状明显减轻,皮损消退30%以上;未愈:皮损及症状均无变化或消退不足30%。

 

  4.2 治疗结果 2组治愈率、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见表1

 

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      n       治愈       好转        未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118       66         41          11         90.68

对照组    118       53         34          31         73.73


与对照组比较,P<0.01

   5 讨论

  粉刺多发于面部,以丘疹、脓疱、结节有时可挤出白色碎米样粉汁为特征的一种皮肤病。粉刺的发生多由于腠理闭塞、湿热内蕴。《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汗出见湿,乃生痤痱。……劳汗当风,寒薄为鼓,郁乃痤。”[4]湿热蕴结型粉刺是因人体感受湿热之邪,或偏嗜辛辣之品,多食鱼腥油腻肥甘之品,或酗酒,使中焦运化失调,湿热内生而发病。症见颜面、胸背部皮肤油腻,皮疹红肿疼痛,或有脓疱、结节,或伴口臭、便秘、溺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见脓疱囊肿,病情缠绵,皮疹此起彼伏等。[5]所以笔者拟清热除湿,凉血解毒为治法,方选五味消毒饮清热解毒,消散疔疮。加黄芩清热燥湿解毒;连翘、桑白皮入肺经,清泄肺热;当归、川芎、赤芍、地黄、桃仁凉血散血、祛瘀生新;柴胡疏肝解郁,散郁热,甘草调和诸药。全方配伍,共奏清热燥湿解毒、凉血消肿之功。

  粉刺即现代医学之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多因皮脂腺分泌过旺,排除不畅,塞于毛孔;或过食辛辣、煎燥及油腻食品而生湿热蕴于肌肤。祖国医学对外治法的应用历史悠久,疗效确切。清代吴师机《理瀹骈文》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中药熏洗疗法是中医外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到之处是补充内服药之不足。本病通过温热药汁的熏蒸刺激皮肤毛孔,使皮肤腠理开泄,加之药物直接作用于患病部位,促使中药有效成分透皮吸收,发挥清热解毒、排脓消肿之功效,明显提高了粉刺的治疗效果。

  观察结果表明:五味消毒饮内服外熏洗治疗湿热蕴结型粉刺能够显著增强临床疗效,疗效明显优于单独内服治疗。

  参考文献:

  [1]清.吴谦等编.《医宗金鉴》第四分册卷61--卷76(外科心法要诀).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1-06

  [2]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皮肤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07

  [3]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4]王庆其主编.《内经选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04

  [5]李明亮,邹志明等.杨柳教授有关痤疮证型学术思想与近20年文献比较研究.广东广州.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2010-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