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医药

您当前的位置: > 民族医药 > 傣医药 >

傣族医药学的主要内容(2)

2010-04-20 14:59 来源: 发布人: 浏览:

  3.“四塔”作为疾病的分类和立法用方

  傣族传统医学应用“四塔”(风、火、水、土)理论把复杂的疾病归纳为四大类,如风病,根据风的特性,傣医把具有“动”的特征的疾病,如癫狂、惊厥、抽搐、腹泻、咳嗽等均归以风病而论之。风病辨治是傣医的一大特色,并认为风可单独致病,也可夹它邪合而为病,因风所致的病有300多种。

    具有“热”的性质的归为火病。如高热咽喉红肿疼痛、肢体红肿疼痛、大便干结、小便短赤或成尿血、便血等为火过盛,若见畏寒怕冷生长缓慢,肢体冰凉、出冷汗等为火不足。

    凡体内出现消化不良、腹痛泻下、胃院胀满不思饮食肢体僵硬、四肢重着等归纳为土的病变。凡出现水肿、尿闭、肢体肿胀麻木的为水过盛。尿频、眼目于涩、口干舌燥、大便于结的为水不足,这类疾病皆归为水的病变。

    傣医把疾病分为“四大类”,按疾病的分类,立出了相应的治法,如不足的补之,过盛的清之、泻之。同时立出治疗疾病的大方,称为“雅塔”即“四塔方”,治疗四大类疾病。治疗因风致病的称为“雅塔拢”,由5种药物组成,因水致病的称为“雅塔哺”,由五种药物组成;因土致病的称为“雅塔铃”,由3种药物组成。这些都是相对固定的基础方,可随病症加减配伍其他的药物。立出“雅塔”的目的是用之来调整体内“四塔”(风、火、水、土)、“五蕴”(色、识、受、想、行)之平衡关系,使之恢复相对的平衡而达到治愈的目的。

  4.作为药物的分类

  在2500多种傣药里,包括植物药和矿物药和动物药,其中植物药用得最多。大体分为四大类:

    (1)纯傣族药占50%;

    (2)傣、中医通用药占30%(包括南药);

    (3)各民族通用药占15%;

    (4)外来药占5%。

    外来药指随佛教传人的药物,主要为印度传统药,基督教传人的西方民族药,如西洋参,伊斯兰教传人的部分和东南亚传人的药物,如雅解嘎哈杆(缅甸帮根)、麻盖喝罕(缅茄)。傣族全族信仰佛教,少部分同时信仰“余所”(基督教),习俗也同基督教,还有信仰伊斯兰教的称为“帕西傣”即傣回族,习俗与回族相似,所以说傣族药实际上由四大部分组成,并相互为用。

  傣药按四大类疾病也分为四大类药物,即治风病、火病、水病、土病的药,又按性分为寒、热、温、凉、平五性。按气分为荒(香)、哦(臭)。香即芳香之药,如香茅草、通血香、麻罕、姜黄等。臭如艾叶鱼腥草(帕蒿短)、青蒿。恶臭,如埋哈忍(屎臭树)、狗屁藤即鸡矢藤(嘿多吗)、芬听(阿魏)。一般来说香味之药有通气开味、清脑、醒神补益之功,人风、土塔。臭味之药人“四塔二行周身,通气血之道,消食积、理气胀、开窍醒神之功。按味分为8种,即宋(酸)、万(甜)、发(涩)、景(咸)、烘(苦)、闷(麻)、撇(辣)、章(淡)。酸味药有开味健胃、清火滋水、止咳作用,如柠檬汁(麻庄)、蛇藤(宋拜)等。甜味药有补益作用,补“四塔”,强身健体,润肤美容,延年益寿,如鸡血藤(嘿涛勒)、小百部(几龙囡)、蜜等。苦味药有清火解毒,止泻之功,如先勒(十大功劳)、麻三端(萝芙木)、咪火哇(山大黄)等。麻味药具有通气止痛之功,如野花椒山豆根、大麻芋、大麻疙瘩等。涩味药具有收敛止泻、治疮之功,如抱勒(金花果)、哺罕泵(橄榄树皮)、哺果缅(移依树皮)、水杨柳树皮等。辣味药性热,补火通气血,如姜、辣椒、肉桂、沙干(青藤)等。味淡药具有利水化石、排毒之功,如哈累牛(野芦谷根)、竹叶、嘿介贯(盾翅藤)、车前草(芽英热)等。咸味药具有消肿止痛、软坚散结作用,如盐。味与性相关,一般酸苦之药性偏寒凉,麻辣之味偏温热,香甜味之药偏补,味淡之药性偏平,盐味之药偏温,涩味之药性偏凉,有的性平。上述简称为“五性”(寒、热、温、凉、平),“四气”即荒(香)、哦(臭),臭又包括“好”(腥臭)、“敏”(微臭)、“哦”(恶臭)。“八味”即酸、甜、苦、涩、咸、辣、麻、淡。这一内容零散地记载于各种傣医的《档哈雅龙》(大医药书)、《档哈雅囡》(小医药书)之中或以口述相传,如康朗仑、康朗腊、康朗香等的《档哈雅》中均有记载,我们将之归纳总结为“四气”、“五性”、“八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