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观点

您当前的位置:国医在线 > 国医资讯 > 独家观点 >

王琦教授:打造中医体质学新工程(4)

2014-04-18 09:1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发布人:岐黄 浏览:

  对话王琦

  记者:您最初是怎么想到要做“中医体质学”研究的?研究过程中遇到过什么困难?您是如何克服的?

  王琦: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有“阴阳二十五人”的提法,而“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也曾把人的气质分为四种,这些分类思维的方式都是古人的伟大智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已与我们渐行渐远。我们做研究,就是要从源头上去留心发现、开启思考,并重新将这些光辉思想发扬光大。

  中医体质学的研究过程中有很多困难。比如,与参考资料丰富的《伤寒论》等研究不同,“中医体质学”研究最大的困难是前人没有研究过,只能从浩如烟海的古今文献中寻找与体质相关的散在言论,并建立了一个没有参照、难度极大的理论框架。同时,从假说提出到验证,从宏观到微观,从表观到客观,从局部到系统都是关山重重,从理论到应用转化亦是最大拐点。我们筚路蓝缕,一路走到了今天,靠的是对事业不懈追求的内在动力和中医药丰厚土壤的滋养。

  记者: 2009年,中医体质辨识法被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这是中医药首次进入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2013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文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加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全国所有65岁以上老人将有机会根据体质辨识得到中医药保健指导。对此您怎么看?下一步有何计划?

  王琦:临证看病固然重要,但进入群体大面积防治的公共卫生服务则更为重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丢掉中医思想,要体现中医特色,用中医的方法,使健康保健进入千家万户。中医体质学是“疾病医学”到“健康医学”的医学革命,作为一种融汇中医理论精髓、紧跟时代科学前沿的普适技术,具备完成这项工作的先决条件。

  下一步,我们将着手解决体质医学的工程学技术问题。在2013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65岁以上老年人开展中医体质辨识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儿童体质的中医药保健服务研究,并在目前已有的中、英、日、韩文“体质量表”基础上继续拓展,从而使世界人民都能从中受益。

  记者:您对当前社会上兴起的“养生热”怎么看?

  王琦:“养生热”本身具有一定的积极性和正确性,为中医理论的普及做出了一定贡献。但也存在不少误区,如有人提出“养生就是补”的观点,就有失偏颇了。事实上,养生很简单,抓住《黄帝内经》中经典的养生思想,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性格修养和良好的个体管理习惯即可。

  记者:获悉您已获得“2013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请谈谈您的感想?

  王琦:这个奖的申报者都是在某领域取得杰出科学成就的科学家,评选程序也非常严格。能获得这样一个奖,我认为不仅是我个人的荣誉,而且是对北京中医药大学的认同,也是对中医药行业的认同,更是对中医药学术群体的认同。如果没有这片土壤,没有我的团队,就没有我的成就。今后,我也希望更多的中医同仁能团结一致,做出更多的成就。

  记者:2013年是您的丰收年,除获得2013年何梁何利奖外,您还相继被评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全国科技先进工作者和首都劳动模范。2014年您有什么计划,对未来有什么展望?

  王琦:2014年我的安排是:多看几本书,多看好几个病,多带好几个学生,努力做好中医体质医学的工程技术研究,使中医体质学在原创性和时代性的基础上,为健康医学、民众健康及中医药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长久以来,我有“三个热爱”,那就是:热爱中医这片热土,热爱我的学术团队,热爱我所研究的科学命题。今年正月初八,我坐在办公室写了一首诗——《蓝色的赞歌》,其中一段写到:“让我们心中有一片蓝色的海,蓝色的天,吟唱一支蓝色的赞歌,追寻一个蓝色的梦,描绘一个壮丽的蓝图。”这就是我对未来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