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中医药大学

您当前的位置:国医在线 > 云南中医药 > 云南中医药大学 >

云南中医学院搭建“八廉平台”治未病(3)

2013-10-21 14:50 来源:杨绍光 发布人:远志 浏览:

  中医文化和廉政文化“治未病”相得益彰

  《黄帝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意思是说,一个淡泊名利、无忧无虑、有德行修养、能够控制个人的嗜好和欲望,又能做到内心清净、保持淡定闲适的人,就会健康长寿。这段话说明,廉洁能治病,不廉能致病,廉洁益于养生。可见自古以来,廉政文化就含有中医文化治未病的思想,中医文化则有治未病必先要求廉洁的养生理念,两种文化都具有治未病的共同功能,又有互为因果、互相促进、互为转化的文化趋向。

  云南中医学院校长李玛琳博士就认为,中医文化与廉政文化一脉相承,哲学思想相通,两种文化同根同源,两种文化结合治未病,相得益彰。医院医生和干部保健医生虽有分工,但目标都是治病救人,所采用的“辨证施治、对症下药”的诊治方式一致。古有“上医治未病”之说,干部保健医生就像古代的“上医”,在学校倡导“治未病”之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李玛琳校长还说,“近几年来,学校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廉政文化进校园的宣传普及,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德育答辩、制度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法律知识普及和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就是为了提高干部职工和师生的健康成长增设一道防火墙,增强其使命感和责任感,防范不廉洁行为的发生,起到治未病的作用”。

  校党委副书记、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王翠岗认为,中医文化中“修心养性、治未病”的理念,与廉政文化的精髓是相通的。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功效。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其特色优势在于预防在先,未病先防,以防为治。廉政文化建设则是突出思想的教化功能,紧紧围绕核心价值观从文化入手,从制度约束、环境治理、行为规范起步,整治贪欲之害,防范未然,实现干部队伍清正廉洁、风清气正,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校纪委书记杨中梁说,中医文化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正气与邪气是疾病发生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在多数情况下,邪气之所以侵袭人体而发病,是因为正气虚弱,抗邪无力,因而,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前提和根据。人体脏腑功能正常,正气旺盛,气血充盈流畅,卫外固密,外邪难以入侵,内邪难于产生,就不会发生疾病。干部队伍建设也是这样,当干部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出了偏差,这个干部就可能要生病了,所以预防腐败的有效手段就是强基固本,加强对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当一个干部做到内心的强大和健康,就能拒腐蚀、永不沾,无论社会上有多少诱惑,都能心正气顺、坚守清白、廉洁自律,就永远不会倒下。

  该校人文管理学院院长熊官旭教授认为,中医诊治中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对立统一的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是一致的。中医文化蕴含着古典朴素辨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中医文化与廉政文化在预防疾病方面具有指向一致的辨证思维特征,都认为病由心生,把修心养性作为治未病之策,治未病的思想由此提升到哲学的高度。从这方面来说,中医治未病中的辨症施治是辨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方法论,既适用于治身体之未病,也适用于治思想之未病。

  针灸推拿康复学院2011级本科学生白微,在接受廉政文化教育后认为,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吃得下、睡得着、能助人。廉者无忧,贪者多虑。大凡清正廉洁之人都是健康长寿之人,健康长寿之人都是幸福快乐之人。贪欲之人,往往心神恍惚,吃不下、睡不着、神不在,没有什么幸福可言,不可能健康长寿。学习养生之道就是学先进典型人物的心态和境界,学他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他人的奉献和廉洁,学他人做人做事的豁达态度和科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