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

您当前的位置: > 云南中医药 > 走进云南 > 民族文化 >

云南少数民族——基诺族(2)

2010-04-15 13:59 来源: 发布人: 浏览:

  各村寨历史上实行“左米尤卡”(即长老管理村寨)制度,村寨长老由各村寨中最古老氏族的男性年长者担任(传说最初担任村寨长老的是女性年长者)。村寨长老的组成因各村大小或其他原因分别是“七老制”、“五老制”、“三老制”和“一老制”。历史上巴亚寨是基诺山的大寨子,他们的长老制组成如下:

  卓巴巴亚寨首席(男性)长老;卓生:巴亚寨第二首席长老;巴努:首席长老的接班人;生努:第二首席长老的接班人;科普洛:第三氏族的长老;旦寨:第四氏族的长老。尽管历史上曾有中央政权的“攸乐同知”、西双版纳的封建领主制度、民国的保甲制度统治过基诺山,但直到本世纪50年代初,基诺族长老制并没有因上述制度的存在而被打破,从中可以窥见基诺族长老制文化的根深蒂固。

    据有关专家对基诺族社会历史综合调查研究的资料表明,至本世纪50年代中期,基诺族尚处在原始社会末期农村公社发展阶段。但这一时期的基诺族已不再是以血缘氏族聚居了。在基诺山的四周居住着不同的民族,在这些民族不同的社会形态的影响下,基诺族的社会制度开始逐渐地向多元化层次结构变化。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基诺族人民政权——景洪县基诺洛克生产文化站于1958年诞生,基诺族一个大步便跨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共产党成功应用马列主义民族理论的典范。

    历史上基诺族从事农业生产基本上都是“刀耕火种”,将村社占有的耕地划为13片,每年耕种一片,13年为一个轮歇。主要种植旱谷,其次也种植棉花、花生、芝麻、瓜果等经济作物。基诺山是“普洱茶”的故乡。 

    自古以来,基诺族人民在开拓祖国西南边陲的基诺山的同时,创造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诺族浓郁特色的基诺族传统文化,按学科体系分类有:创世纪说、物种起源、族源族称、氏族传说、语言文字、社会形态、村寨长老制、地名源流、村寨名称、父子连名式命名制、山地农业、采集狩猎、饮食种类、房屋建筑、服装服饰、恋爱婚姻、文学艺术、雕刻纺织、传统医药、宗教信仰、伦理道德、传统教育、古习惯法、科学知识等,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所展示的是基诺族先民的聪明才智,并将作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永载世界文化史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本世纪中叶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状态的古老的基诺山村寨带来了蓬勃的生机。自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的80年代初至1998年底,全乡农业总产值达2814万元,经济收入135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88元;粮食总产量624万千克。

    基诺山多种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全乡45个自然村,有小学43所,其中寄宿制2所,半寄宿制1所,初中1所。新一代基诺族医务人员正茁壮成长。广播、邮电、通讯事业从无到有并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全乡村村通了乡村级公路,37个村寨解决了饮水的问题。西双版纳州东环旅游线即景洪——橄榄坝(勐罕镇)——小勐仑植物园——基诺族民俗山寨——野象谷和省级重点旅游项目巴坡民族民俗村的建成,又将为基诺山新的产业发展增添绚丽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