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 云南中医药 > 云南新闻 >

乘风破浪迎头赶 百尺竿头逐卓越——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弯道超车驶入发展快车道

2016-07-02 15:37 来源:云南日报 发布人:代叶丽 浏览:

  核心提示

  高职院校特色评估是在人才培养工作内涵评估基础上促进高职院校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定位和发展方向;深化教育教学工作的内涵建设与改革;完善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总结学校的优秀办学经验,树立典型,不断增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的内在动力;充分发挥评估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导向、示范作用的评估活动。6月13日至15日,云南省高职院校特色评估工作专家组对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进行了为期3天的实地考察评估。

  专家组评价: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坚持以内涵建设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主线,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健全管理制度,提高了学校办学水平和实力。逐渐积淀和形成了“注重实践能力、贴近职业岗位、面向基层、辐射周边,专业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培养‘四型四化’(应用型、基层型、复合型、技能型、职业化、一体化、标准化、规范化)高素质医药人才”的办学特色。专家组的高度评价和认可,为正在发展壮大中的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发展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强化基础能力建设、夯实快速发展路基

  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是2006年2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在原保山卫生学校基础上升格而来,云南省唯一一所中医药学科特色鲜明、中西医专业协调发展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

  学校秉承“崇德尚学、敦行致远”的校训,弘扬“团结务实、勤勉传承”的校风,恪守“敬业精术、教真育爱”的教风,坚持“慎思明辨、严谨求真”的学风,以人为本、励精图治,在基本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实验教学基地建设和招生就业、内部整合等各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形成了以专科教育为主、与本科院校合作积极探索本科继续教育、适度开展中专教育、兼顾成人继续教育和短期职业培训及鉴定的办学格局。通过抓基础能力建设,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丰硕成果。学校有直属附属医院1所,非直属附属医院2所,教学医院10所,实习医院和企业85个。云南省高职高专示范实习实训基地7个。建成了“一室一园两馆六中心”(中医综合实训室、百草园、中药标本馆、高黎贡山民族医药馆、针推技能实训中心、护理技能实训中心、临床技能实训中心、检验技能实训中心、中药实验中心、基础医学实验中心)的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学校搭建了校园数字化信息网络平台,实现了行政办公、教务管理、学生管理、资产管理、图书管理等的信息化。总占地面积543亩,总投资约10.8亿元的新校区正在建设中。

  学校于2011年通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4年通过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评估。2014年被列为云南省州市沿边高职院校基础能力项目首批建设单位、2015年被列为云南省特色骨干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2014年被列为云南省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2016年通过了高职院校特色评估。学校是省级“文明学校”及省级“平安校园”。

  强化教学内涵建设、铸造快速发展引擎

  围绕需求设专业,专业课程建设取得新突破。结合学校的专业定位,切实注重加大特色专业、重点专业、骨干专业、地方急需专业的建设力度,逐步形成特色突出、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专业群建设新格局。学校普通专科招生专业21个,合办成人专科专业3个、本科专业7个。建成中央财政提升专业产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1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校级特色专业2个。在建云南省高等职业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的建设项目3个。以精品课程建设标准为引领,以素质为目标、以能力为核心、融知识为一体的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成效渐显。现有省级精品课程5门,主编出版教材40本,其中,省级规划教材7本、精品教材2本。

  围绕强校建队伍,人才队伍建设获得新成效。学校坚持以“优化结构、稳定骨干、造就名师”的原则,按照“用好现有人才,稳定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骨干人才”的工作思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学校有专任教师220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59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6.82%;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7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5.45%;双师型教师167人,占专任教师75.91%。学校启动了名师工程,目前有云岭教学名师1名、云南省高校教学名师5名、云南省高校技能大师1名、云南省优秀青年中医1名,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名,保山市有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才2名,保山市市委联系专家2名,保山市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名,保山市卫生教育学科带头人1名,保山市技术创新人才2名,永昌教学名师1名。

  围绕教学定标准,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新保障。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学校形成了“医教融合、夯实基础、校院(企)合作、铸实技能、全程实践、德能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现招生的11个专业凝练出了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专业人才培养更具特色、更贴近人才培养需求。“李铭中医药教育质量评估工作站”为云南省教育研究学术工作站,“高职高专中医药教育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与保障机制研究”课题获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资助,有效保障了中医药教育教学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构建。

  围绕实践搭平台,实践基地建设翻开新篇章。学校构建了具有医学职业教育特色的实验、实训、见习,实习前技能培训考核,顶岗实习,社会实践及“双证”培训等“七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建成了“一室一园两馆六中心”的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学校选择设施设备齐全、带教师资力量雄厚的省、州(市)、县三级医疗单位和医疗保健康复、制药、销售企业98个,作为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实行“双证书”毕业制度,每年应届毕业生职业培训合格率达到95%以上。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全省护理、临床、针推技能大赛中荣获多个单项冠军和团体奖励。

  围绕内涵创精品,质量工程建设实现新跨越。学校获得省级以上质量工程项目56项。获云南省人民政府“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获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中医药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三等奖”1项,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云南省优秀高教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

  围绕行业育人才,招生就业形势步入新常态。每年组织大型供需见面会和小型招聘会,形成了“出口畅、进口旺”的招生就业良好形势。与昆明医科大学、云南中医学院、大理大学合作,为临床医学、护理、中医、针灸推拿等专业的学生开通了三所本科院校相应专业的“专升本”通道,年“专升本”率达12%以上。其中,中医学达39.5%以上,针灸推拿达32.5%以上。2011至2015年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分别为98.5%、98.3%、99.3%、99.1%、98.7%,连续五年获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二等奖。

  强化办学特色建设、蓄积快速发展能量

  学校紧紧把握国家、省、市教育、卫生,特别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规划和要求,以《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章程》为指南,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弘校、文化塑校”四大发展战略,实施“现代大学体制机制建设工程、人才队伍建设工程、教学内涵提升增质建设工程、就业创业建设工程、‘丝路医药’建设工程、绿色生态开放共享文化校园建设工程”六大工程,落实九大具体规划,推动学校跨越发展。

  围绕学校的目标定位:突出中医药特色,中西医学科(专业)协调发展,面向基层,辐射周边,建设滇西沿边高水平高职院校,学校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建设“三中心一窗口”,即:将学校建成滇西中医药人才培养(训)中心,滇西民族医药研发、展示与人才培养中心,面向周边国家的中医药与中国文化国际合作区域交流中心,云南省面向西南邻国中医药职业教育的示范窗口。近期学校的主要任务包括:2016年通过特色评估,实现新校区现有规模搬迁;2017年建成省级“特色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十三五”内新校区全面建成投入使用,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并初步形成相关产业配套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学校结合“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充分挖掘、总结50多年的办学经验,不断探索实践,最终形成了“注重实践能力、贴近职业岗位、面向基层、辐射周边,专业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培养‘四型四化’高素质医药人才”的办学特色。

  按照国家“一带一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发展战略的要求,围绕实施“云南走向南亚·保山先行一步”的探索实践,利用中医药文化优势和区位地域优势,实施“丝路医药”建设工程,即:扩大对外教育规模,招收留学生,为周边国家培养适应当地需求的医药人才;提高对外交流水平和质量,与周边国家实质性开展中医药及传统医药交流与研发项目,为中国文化、中医药文化在南亚、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的传播与发展,搭平台、建通道,勇担中医药“文化使者”重任,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

  (一)建平台实基础,确保“四型四化”育人环境

  完成新校区“一室一园两馆六中心”增质扩容:“六个一(一廊一馆一谷一室一院一车间<中医药文化长廊、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中药谷、中医综合实训室、实训医院、GMP中药制药实训车间>)六中心;在现有基础上新增非直属附属医院2所、教学医院3所、制药企业4个,实习医院8所。

  (二)融医教定标准,确保“四型四化”育人质量

  一是创新教学模式。创新了“专业教学、仿真实训、岗位技能对接”的教学模式。各专业根据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在理论教学中融入执业医师、执业药师、护士资格证等职业资格考试内容;在实训教学中根据行业标准与技术规范科学制定实训项目,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行业标准相对接;二是重视学生职业素养。一方面,根据医学类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对课间操进行了调整设计,融入轻松柔和、连贯均匀、协调完整等太极元素,让学生修身养性两不误。另一方面,各系部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分别开展了中医经典诵读、易筋经功法练习、护理礼仪培训等有特色的素养提升课程教学及活动,有效确保了专业特色发展及学生个性发展;三是实行实习准入制度。针对医药行业岗位人才需求,各专业制定了符合行业职业标准的“实习前技能考核标准”,考核合格后方能进入实习单位,实现了学生能力与企业岗位能力的对接;四是强化校院(企)合作培养力度。建立校院(企)合作师资队伍共建机制。建立了校院(企)双方人员互兼互聘的制度,加快了师资队伍“双师化”的建设步伐。“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75.91%,符合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有效保障了“四型四化”高素质医药人才的培养。探索了校院(企)人才培养联动机制。在直属附属医院——保山市中医医院设立教研室,学校病理教研室与中医院合作共建病理检验室,学校教研室教师轮流到医院上班,实现“以医助教,以教助医”教学相长的目的。学校定期不定期到各实习基地进行专题讲座、示范性教学,以提高实习基地带教医务人员(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邀请医院、企事业单位专家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及论证,为学校培养对口专业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强技能重素质,确保“四型四化”育人效果

  一是人才培养体系全。以“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专业认知—课外综合实践—假期社会实践—专业实训—实习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育培养教育体系为一体,构成“四型四化”高素质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建校以来已为云南省边疆民族地区培养了各类医疗卫生技术人才2万余人,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二是丝路医药亮点现。先后与泰国清莱皇家大学、印度尼西亚卫生教育学院等院校和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近年来派出出国(境)学习交流培训团组11个共计146人次。招收周边国家留学生到校学习、短训、交流,共接待国(境)外访问团、专家、短期留学生130余人次;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大专学历教育缅甸、泰国留学生73人,招收医学专业中专学历教育缅甸留学生95人。支持中医药专业骨干教师开展国际交流,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接待泰国清莱皇家大学师生到校短期学习中医药知识,聘请国外知名专家担任学校客座教授。同时鼓励学生走出国门,到国外就业,服务周边,2015年,护理系两位同学到新加坡东方国际医院工作,2016年,又有检验专业3位同学、护理专业11位同学赴该院工作;三是社会服务功能显。培养了适应行业、产业需求的人才。依托保山境内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对接卫生防疫防控、临床医疗、中药栽培、药品制造、健康护理、康复养生等产业链,调整优化了学校专业结构。学校不断强化培养各类医疗卫生人才服务社会功能,依托学校的“云南省保山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和“云南省第236职业技能鉴定所”等研究和培训鉴定服务机构,为滇西的医疗卫生工作开展多项服务。2011年以来,为保山、丽江、迪庆、临沧、怒江等州市培育各级各类卫生技术人员598人;2014年来举办了保山市乡医“中医药适宜知识与技术培训”8批540人;近年来共向保山及其他州市输送本、专科及中专成人学历教育毕业生共4673人,为社会培训各工种人才10062人;充分发挥学校是云南省科学普及教育基地的优势,传播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知识6000余人次。

  中医药特色浓郁的保山中医专新校区

  保山中医专新校区位于保山中心城市东城区青阳片区职业教育园区内,新校区办学规模为全日制在校生6000人,总面积543亩,其中,一期431亩,二期112亩。一期建设内容包括科技信息大楼、护理楼、临床医学楼、中医针推楼、药学楼、基础医学楼、学生公寓楼(群)、教学楼(群)、综合实验楼(群)、教育行政中心、学生及教工食堂、中医药国际教育交流中心、文体馆、室外体育运动区、室外配套工程、校园数字化等,建筑面积17.8万平方米,投资约7亿元,计划2016年底完成部分建设任务,实现现有规模搬迁新校区目标,2017年底全部建设完成;二期建设内容为附属医院和医养实训中心项目,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投资约3.8亿元。

  优质教育,特色为先。在新校区建设之初,学校结合自身办学优势,全面打造中医药文化浓郁的“绿色校园、人文校园、开放校园”。在具体建设中,重点从校园与自然、校园与地域、校园与城市、校园与生活、校园与文化等五个方面体现中医药特色校园文化。

  一是以建筑群落与自然地景的并行,营造“天人合一”的校园景观。该校采用了疏密相间、张弛有度的规划结构,使校园具有“虚实相生”的空间特征,同时,也如云南传统聚落一般,与自然和谐共生,天人合一。

  二是以积极的形态和功能面向城市开放,表现“土生万物”的规律。该校将大学园区开放景观绿带和山地绿化引入校园内部,形成了生态自然的中药谷、中医药文化长廊、校徽广场、校友峰等景观园区,使校园环境与周边山水景观内外交融,形成独具一格、不可复制的校园景观。

  三是以中医药特色乡土景观,演绎校园杏林氛围。该校借鉴云南的特色景观元素——情态丰富的水体、梯田、湿地等,结合场地地形,以当代生态规划设计理念和造景艺术手法进行演绎和表现。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真实可行的生态校园景观。

  四是以传统聚落,人性场所,渲染“一元归真”的校园空间环境。该校将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元素运用于校园的公共空间设计,形成了应景就势的道路、广场和庭院,营造了一系列细腻而生动的建筑外部空间,为校园生活提供人性场所,全力营造“一元归真”的校园空间环境。

  五是实施中医药特色校园与文化品牌建设,传承和创新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建设一廊(中医药文化长廊)一馆(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一谷(中药谷)一室(中医综合实训室)一院(实训医院)一车间(GMP中药制药实训车间),六中心(基础医学实验中心、针推技能实训中心、护理技能实训中心、临床技能实训中心、中药实验中心、检验技能实训中心),为培养“四型四化”高素质医药人才倾情打造优美育人环境和全真职业环境。(记者:李沙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