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获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国医在线 > 国医专题 > 第六届兰茂论坛 > 优秀获奖论文 >

刘复兴教授运用荆芩汤治疗血热型皮肤病经验举隅

2019-10-18 13:45 来源:国医在线 发布人:高燕仙 浏览:

杨文星 黄虹

云南省中医医院

(本论文荣获“第六届兰茂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

  摘要:荆芩汤是国家级名老中医刘复兴教授的经验方,具有清热凉血、祛风止痒之效,刘复兴教授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将其运用于辩证属于血热型的多种皮肤病的治疗,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血热型皮肤病;荆芩汤;异病同治;刘复兴

  刘复兴教授是全国第三批国家级名老中医,云南省首批省级中医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皮肤病临床工作40余年。笔者导师黄虹教授,是刘复兴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近年来运用刘复兴教授的荆芩汤,辩证治疗血热型皮肤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1.方药介绍

  荆芩汤具有清热凉血、祛风止痒的作用,药物组成:紫草30g、荆芥15g、黄芩15g、生地黄30g、牡丹皮15g、赤芍30g。该方以紫草为君,具有凉血活血去瘀、清热解毒透疹之功,《滇南本草》云“紫草,气味甘、咸,大寒。主治凉血、活血、利九窍、通二便。治......诸疮毒,服之可解”,擅长治疗血热、热毒所致的皮肤病;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一助紫草清热凉血,二防热邪伤阴,与紫草共为君药;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滇南本草》曰其“味酸、辛,性寒。破血,行血,消症瘕,破血块,除血分之热”;《素问》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刘老受此启发,认为心又主血脉、主火,与瘀、热有关,所以治疗皮肤瘙痒的源头应从清心经瘀热入手,该三药均归心经;赤芍清热凉血祛瘀,如《滇南本草》云其“降气行血,破瘀血,散血块,止腹痛,散血热,攻痈疽”,具有凉血不留滞、活血不妄行的特点;二药加强了君药清热凉血化瘀之效;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滇南本草》曰“黄芩,味苦,性寒。上行泻肺火,下降泻膀胱火......除六经实火、实热。所谓实火可泻,黄芩是也。热症多用之”,此三药共为臣;君、臣四药祛病之本;佐以荆芥祛风解表治其表,刘老认为“风盛则痒”,故止痒必祛风,荆芥善祛血中风邪,使风邪从表而走。全方标本共治,为清热凉血祛风之良方。

  2.异病同治

  刘教授认为,辨证论治是中医有别于西医和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特征,是中医药传承千年不衰的魂魄[1]。而“异病同治”则是辨证论治理论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异病同治”强调不同疾病,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病位相同、病因同源、病机吻合,可采用相同的治法。刘老根据此原则,临床运用荆芩汤治疗荨麻疹、湿疹、银屑病、脂溢性皮炎、玫瑰痤疮、药疹、带状疱疹、玫瑰糠疹、皮肤瘙痒症、日光性皮炎等辩证属血热型的皮肤病,临床疗效明显。并将临床属于血热型皮肤病的辩证归纳如下:①皮疹主要表现为鲜红或粉红斑丘疹、脓疱,压之褪色;②瘙痒明显或灼痛,遇热加重;③伴发热,口干口渴,心烦,小便黄,大便干,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数或滑数或弦等辩证属血热之证。

  3.临证加减:

  风痒轻者加白鲜皮、地肤子;风痒重者加乌梢蛇;血热更甚者加生地榆、生槐花;热甚者加大青叶、重楼、白花蛇这草或白虎汤;泄热通便加大黄芒硝或秦艽、生何首乌;治光敏性疾病加青蒿、土茯苓;治银屑病加水牛角、小红参。

  4.验案举隅

  4.1荨麻疹

  患者张某,女,28岁,因“全身皮肤红斑、风团伴痒1月,加重2天”于2018年4月14日就诊。患者诉1月周前无明显诱因躯干、四肢出现红斑、风团伴剧烈瘙痒,遇热加重,皮疹时起时消,退后不留痕迹,遂至当地某医院就诊,诊断为急性荨麻疹,予氯雷他定片治疗,症状可暂时缓解,但病情仍反复发作。2天前无明显诱因病情加重,皮疹泛发增多,瘙痒明显,故今日到我科门诊就诊。诊见:躯干、四肢散见红斑、风团,皮疹时起时消,瘙痒剧烈,遇热加重,口干欲饮,小便黄,大便正常。查体:躯干、四肢散见大小不一红斑、风团,部分融合成片,皮肤划痕症(+)。舌质红,苔薄黄,脉数。西医诊断:荨麻疹;中医辩证:瘾疹(血热型)。治疗:中药予荆芩汤加减,紫草30g,荆芥15g,生地黄30g,牡丹皮15g,赤芍30g,白鲜皮30g,地肤子30g,绿豆30g,防风20g,竹叶10g,天花粉30g。3剂,水煎服,日2次,每剂服2天。自备氯雷他定片,日1次,1片/次。嘱患者清淡饮食,忌食牛奶、鸡蛋及其制品。

  二诊(2018年4月21日):诉红斑、风团明显消退,出现次数较前明显减少,瘙痒明显减轻,口干欲饮较前缓解,小便稍黄。查体:舌脉象同前。治疗:效不更方,守前方,3剂,水煎服,日2次,每剂服2天。自备氯雷他定片,必要时服用。

  三诊(2018年4月28日):停服氯雷他定片,皮疹4天未发,偶有口干,二便正常。查体: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数。治疗:守前方减淡竹叶,3剂,水煎服,日2次,每剂服2天。1月后电话随访,诉未复发。

  按:荨麻疹是皮肤科常见疾病之一,瘙痒是本病主要的症状。刘教授3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皮肤瘙痒病理关键一是湿热,二是瘀热互结,针对热郁化瘀而提出凉血活血的荆芩汤[2]。

  该患者因禀赋不耐,心火内生而导致体内蕴热,热邪不得发于体外,郁结体内,蕴于血分,发于肌肤,故见红斑、风团;血热生风,故瘙痒明显;热邪煎灼津液,故口干欲饮、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脉数皆为血热之证,故予荆芩汤以清热凉血、祛风止痒。“风邪善行而数变”,导致患者瘙痒剧烈,风团时起时消,且风团皮损表浅,用用白鲜皮、地肤子、防风增强祛风解毒止痒之效;天花粉清热生津止渴;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刘教授强调病从口入,忌口在即。刘复兴教授曾说:“服药不忌口,跑断病人腿;病从口入,要愈皮疾,忌口在即。”皮肤病的治疗除辩证准、用药精之外,忌口也是提高疗效的重要环节[3]。针对不同的皮肤病,忌食不同食物,如荨麻疹忌食牛奶、鸡蛋及其制品。经治疗后,患者病情得到控制。

  4.2脂溢性皮炎

  患者普某,女,37岁,因“面部起红斑、脱屑伴瘙痒1周”于2019年3月1日就诊。患者诉2周前因食辛辣刺激物后,面部起红斑,脱屑,伴紧绷、灼痛瘙痒难耐,遂至外院就诊,诊断为“脂溢性皮炎”,予口服抗过敏药物(具体不详),外擦“地奈德”治疗,症状缓解不明显,故今日至我科门诊就诊。诊见:面部弥漫性红斑,上覆少量糠皮状鳞屑,皮肤温度高,伴灼痛、瘙痒明显,皮肤紧绷感,口干欲饮冷水,纳眠可,小便黄,大便正常。查体:面部弥漫性红斑,上覆少量糠皮状鳞屑,皮损以面颊、鼻唇沟为重,触之服温高,对称分布。舌红,苔薄黄,脉弦数。西医诊断:脂溢性皮炎。中医诊断:面油风(血热型)。治疗:中药予荆芩汤加减,紫草30g,荆芥15g,生地黄30g,牡丹皮15g,赤芍30g,地肤子30g,生槐花15g,桑叶15g,防风20g,石膏30g,炒知母15g,甘草10g。3剂,水煎服,日2次,每剂服2天。嘱患者清淡饮食,忌食辛辣刺激之物,注意防晒,忌用洗面奶、香皂等刺激物。

  二诊(2018年3月8日):诉面部红斑明显变淡,紧绷、灼痛、瘙痒较前减轻,口干欲饮好转,小便正常。查体:舌脉同前。治疗:守前方续服3剂。

  三诊(2018年3月15日):病情较前明显好转,面部红斑不明显,灼痛、瘙痒明显减轻,无口干,二便正常。查体:舌红,苔薄白,脉细数。治疗:守前方,去生槐花、知母,加冬瓜仁,3剂,水煎服,日2次,每剂服2天。1月后电话随访,诉未复发。

  按:脂溢性皮炎,中医称“面油风”、“白屑风”,是发生在皮脂溢出部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外科正宗》曰“此皆起于热体当风,风热所化”。该患者平素食辛辣刺激物,素体湿热内蕴,热郁于内,外感风邪,客于肌肤而发病。

  患者面部弥漫性红斑,皮肤温度高,伴灼痛、瘙痒明显,皮肤紧绷感,口干欲饮冷水,小便黄,舌红,苔薄黄,脉弦数皆为血热之象,以荆芩汤清热凉血,祛风止痒。合用白虎汤清热生津,除烦止渴;地肤子、防风祛风止痒;刘教授善用花、叶类药,与“心肺同居上焦”理论相结合,生槐花加强凉血清热之效,桑叶疏风清热;三诊时,患者血热不慎,且恐其苦寒伤阴,故去生槐花、知母,加冬瓜仁明肤色,《神农本草经》曰其“令人悦泽,好颜色”。经治疗后,患者病情好转。

  参考文献:

  [1]欧阳晓,黄虹,叶建州等.刘复兴教授学术思想发微[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3,.

  [2]欧阳晓勇.刘复兴学术思想点滴[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1,22(5):7-8.

  [3]刘复兴.善用虫药攻克皮肤疮疡顽症:刘复兴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