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获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国医在线 > 国医专题 > 第五届兰茂论坛 > 优秀获奖论文 >

临床“亚阳虚证”辨治探讨

2018-08-16 13:49 来源:国医在线 发布人:高燕仙 浏览:

吴文笛1 姜莉云1 商竞宇2 杨翼豪1  周瑞彬1

(1昆明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 2云南中医学院

(本论文荣获“第五届兰茂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

  摘要:本文基于对云南吴氏扶阳学术流派代表人物吴荣祖教授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进行总结,从中提炼出云南吴氏扶阳学术流派认识临床亚阳虚证的学术思想及临床运用经验,并依托临床真实病例进行分析,力求完善扶阳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体系,为中医同道提供一种可以借鉴并用于临床行之有效的中医辨治思维方法。

  关键词:亚阳虚证;扶阳学术;治未病;命门火

  基金资助: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4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吴荣祖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Discussion on Clinical Treatment of "Subtype Yang Deficiency Syndrome"

  Wu Wendi 1 Jiang Liyun 1 Shang Jingyu 2 Yang Yihao 1 Zhou Ruibin 1

  Corresponding author: Jiang Liyun; Instructor: Wu Rongzu

  (1 Department of Spleen and Gas, Kunmi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unming 650011; 2 Yun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unming, 650000)

  Abstract :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summary of the academic thoughts and clinical experiences of Prof. Wu Rongzu,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Wu School Fuyang School of physics in Yunnan Province. Extracted the academic thought and clinical experience from Yunnan Wushi FuYang academic to research the clinical subtype Yang deficiency ,which relying on the analysis of clinical real cases, we strive to improve the academic ideology of Fuyang Academic.  For Chinese medicine practitioners to provide a method that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and used in clinical practice of Chinese medicin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thinking.

  Keywords: Subtype yang deficiency; Fuyang academics;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The fire from the gate of life

  Funding: State Adiminist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tional Old Chinese Medicine Expert Heritage Studio Construction Project(2014)-WU Rong-zu National Old  Chinese Medicine Expert Heritage Studio

  纵观中医学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有很多具有鲜明学术特色的学术流派出现,这些学术流派的出现取决于其在对疾病的辨证论治过程中能够抓住一般医家不重视、不敏感的潜在辨证要点,并用之指导临床辨证用药,从而能在疾病发生发展的早期阶段就准确认证,合理用药,每多获良效。久之自成一派,独步杏林。

  吴荣祖教授为云南吴氏扶阳学术流派第二代学术继承人,为当今全国扶阳学术流派重要代表性人物。在吴荣祖教授的扶阳学术思想体系中,称这些潜在的可以用于指导辨证论治的症象为隐潜性辨证要点症候群。如果一个医生在临证中善于归纳总结这类隐潜性辨证要点症候群,那么其必然会具有自己的学术思想特点,并在临证中取得很好的疗效,尽显“上工”本色。成就一方名医何难之有!这充分体现了“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中医特色思辨模式。

  一、气虚与阳虚的关系

  要把云南吴氏扶阳学术流派提出的“亚阳虚证”概念理解清楚,就必须把气虚和阳虚二者之间的关系理解清楚作为前提。气虚是指由于元气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证候。泛指身体虚弱、面色苍白、呼吸短促、四肢乏力、头晕、动则汗出、语声低微等【1】。阳虚是指机体阳气虚衰,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活动减退,机体反应性低下,阳热不足的病理现象。阳虚主证为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脉沉微无力等【2】。从上述气虚与阳虚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二者所定义的范畴是有重叠的空间的。为什么会出现在定义上的重叠,其实就是因为“气”和“阳”本身就是同源同根而生的,他们共同的源头和根基就是“命门火”。

  命门火为肾中之相火,是人体阳气之根。扶阳学术流派之开创人,清代名医郑钦安先生在其著作《医理真传》中论述到“天一生水, 在人身为肾, 一点真阳, 含于二阴之中,居于至阴之地, 乃人立命之根, 真种子也, 诸书称为真阳”【3】。钦安先生所述之“真阳”就是指“命门火”。由此可见,命门火秘藏于肾水之中的状态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这种秘藏状态使得肾水可得命门火之温煦,温煦的结果就是使得肾水蒸腾化气。这种气化的功能就能提供人体一身的阳气,所以说命门火为人体阳气的根基。从命门火气化出来的阳气,可以供给人体各个脏腑组织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从而产生肾气、脾气、胃气、肺气、肝气、营气、卫气等等人体一身之气。由此可见,命门火为人体阳气之根本,阳气为命门火气化作用之结果,人体一身之气以及各个脏腑组织之气为阳气运行的生理功能的具体表现。

  理解了命门火、阳气和气之间的关系,就不难理解气虚和阳虚之间的关系了。既然阳气和气都根源于命门火,那么气虚和阳虚同理其虚之根本也就是命门火之不足。那么吴荣祖教授提出的“亚阳虚”概念是介于典型的气虚和典型的阳虚之间,所以亚阳虚的根源也同理就是命门火的不足。看到这里,我们就可以明白,既然都根源于命门火的不足,那么在临床中不一定非要等到患者出现典型的阳虚症候才开始使用温补命门火的方法,而是在亚阳虚症候阶段就尽早进行温扶命门火的治疗,这充分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以及《内经》中强调的“治病必求于本,本于阴阳”【4】的治疗原则。

  二、辨证阳虚,隐潜者要。

  基于上述学术思想的支撑,吴荣祖教授在临证过程中始终贯彻“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宗旨。辨证时极为善于抓住阳虚证患者出现的很多临床隐潜性阳虚症状,并把这一类用于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的隐潜性阳虚症候群称之为“亚阳虚症候群”,通过亚阳虚症候群确定的证型称之为“亚阳虚证”。而对这一类亚阳虚证的总结和提炼,可以使得临床上对阳虚阴盛证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最终通过扶阳扶正之法在临床实际中取得满意疗效。

  吴荣祖教授在辨证阳虚证时,把阳虚证大致分为阳虚证的一般证象及亚阳虚证象。阳虚证的一般证象即中医院校教材中所述之:“畏冷、肢凉、口淡不渴、或喜热饮、小便清长或者尿少不利、大便稀薄、面色苍白、舌苔发白、脉沉迟或喜数无力,可兼有神疲乏力、气短等气虚表现。”【5】。这些证象的出现临床大多医生都好掌握,用“寒者热之”治法,大多医生也可把握。而辨证层次的深浅,上工辨证的本色往往取决于亚阳虚证的发现及应对。

  亚阳虚症候说明在临证中阳虚证的表现不是人人都很明显,而要从脉象的沉取、中取、浮取的变化,从天人相应的角度,从病人证侯的季节时差变化,以及从二便等各方面来细心观察,就不难找到这些证侯指证了。吴荣祖教授在对亚阳虚证侯的观察采集中尤为重视对脉象的观察。《伤寒论.少阴病篇》第323条:“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6】。吴荣祖教授特别重视文中两个关键字,一个是“急”,一个是“宜”,这就是仲景对我们亚阳虚的治疗规范和要求。吴荣祖教授常教导后学者少阴病者脉沉细,而脉沉细的病人在临证中很多,情况也复杂,但是只要他属于少阴病,就要急温之,一定要急,不能慢慢先给患者隔靴搔痒之方药。“急”就是要抓住时机,早治疗,及时干预。掌握了脉象再结合其余四诊所收集的资料,务必在气息、神态、声音、津液代谢、睡眠、二便上细细考量,结合昼夜变化,四季更替,以天人相应观综合分析,就可得亚阳虚的认证要点,若运用指导临床,在面对亚阳虚病患时必有如鱼得水,挥洒自如之感,信手一二味药皆可收离照当空,阴霾四散之功。

  三、上工治病,防患未然。

  吴荣祖教授在阳虚辨证中注重亚阳虚证的把握,体现了治未病的特色思维模式。同样的在论治用药上也充分展现出治未病思想的具体运用。对于“气”与“火”的关系正如前面所述,吴荣祖教授认为:火之根于命门。命门火为坎中一点真阳,潜于二阴之中,居于至阴之地。命门火秘藏于肾水之中,蒸腾化气,全身之气即由此而生。所以气者为火之用,火者为气之体。基于这种气火体用关系的认识,吴荣祖教授在临证面对气虚患者,并不一味只投补气之品,而往往在更深层次上打算,温固秘藏命门火,使之发挥潜龙之用,温暖肾水,蒸腾化气,则全身气虚证可疗矣。不必定要见火衰阳虚之的确证侯,方投姜、附治之,治未病思想可见一斑。

  例如治疗气虚自汗,经久不愈一证,往往多以桂枝附子汤温固命门,调和营卫,多凑良效。而非玉屏风单纯益气固表可比,方中绝无收敛之品,而敛汗之效明显。又如治疗中气下陷,少腹坠胀,便后脱肛一证,主以吴芋四逆汤力补命门,温水达木,升阳举陷,效若桴鼓。而非补中益气之属能较之。再如治疗风寒外束,发热恶寒、身痛而喘之外感重症,绝非一味表散发汗,而是从太阳少阴表里两经着手,运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扶阳固本、温经解表,往往一汗而愈。由此可知,当疾病处于萌芽状态时,就要给予药物将其控制,并消灭之,这就叫防患于未然。我们当医生的若能做到这一点,方可为上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