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

您当前的位置:国医在线 > 国医专题 > 院长访谈 > 独家专访 >

寻甸县中医医院院长王杏林:做有人情味的医者 耕耘一个有情怀有温度的医院

2018-04-23 10:34 来源:国医在线 发布人:黄秋实 浏览:

  本文为《云南中医·院长访谈》第一季第13期,感谢您的支持与分享!每天学一点,健康生活常相伴!

  寻甸县中医医院,每天上午的例行查房时间。科室主任带着一帮医生,走进患者的住院病房,对话是这样开始的:

  “奶奶,昨晚睡得好吗?”

  “阿姨,被子够不够盖?”

  “稍等一下,听诊器太冷了,我帮你捂一下。”

  医生们对每一个病人,都如同自己的家人一样,从不例外。这并不是说,寻甸县中医医院的医生要比其他医院的医生天生善良,实际上他们是在制度的塑造下,养成了习惯。

  文明就是一种习惯的养成。寻甸县中医医院之所以成为一所充满人情味的医院,与王杏林分不开。

  王杏林丨寻甸县中医医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副主任医师,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指导老师,毕业于云南中医学院中医专业。在国家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5篇。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内儿科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疾病、泌尿系结石以及妇科乳腺小叶增生、子宫肌瘤、黄褐斑等疾病。

  重奖掖:从根本上激励上进

  王杏林是1991年底到寻甸县中医医院的,从业务科长、办公室主任、医保科长、副院长,一步一个脚印地干下去,2007年4月25日任院长。他所走的每一步,与过去所学密不可分。

  起初,王杏林不知道父母为什么给他取这样一个名字。

  他的父亲是大夫,母亲是赤脚医生。

  1979年,王杏林高中毕业,高考成绩突出。但因父亲是四人帮,政审没通过。他回家,开荒种地,郁郁寡欢,还做过一段时间的民办教师。

  过了一年,王杏林再去考,五个志愿填的都是卫校。用他的话说:“父母都是医生出身,干这行准没错。”他考上的是昭通卫校的中医专业。因第一年的经历,他深知学习机会得来不易,异常刻苦,有五个学期都是三好优秀生。

  每次获三好生,班主任就奖励两本书,签上名字,盖上学校公章,另外还有七块钱奖学金。“很高了,那时一个月的生活费才有十三块五毛钱。”王杏林说,他深知这种奖励对一个人的重要意义。

  任院长后,他非常重视以奖励来激发员工的潜能和积极性。才刚应聘到医院的应届毕业生,只要考上医师执业证,医院马上奖励2000块。

  “没有哪一家医院有这样的事,医师执业考试是自己的事情。”客观上说,医师执业证是个人的职业要求。但王杏林不完全这么看:“激励学生通过考试,实际上是鼓励我们的医生,一定要尽快突破职业限制,就像没有驾驶证,你不能单独开车上路。没有执业医师证,你不能进修,不能单独上班,不能单独值班,不能单独派出。这样一来,其实是限制了医院的发展。”

  这件事可以看出,王杏林不让任何一个员工拖了医院发展的后腿。

  重人才:从制度上培养骨干

  王杏林信奉“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没有人才,医院是不会发展的。”

  职工取得医师执业证后,王杏林会把年轻人才全部送出去培训进修,工资绩效照发,每天给生活补助。医院还在昆明租了一套公寓,wifi备好,锅碗瓢盆配好,体贴入微。

  有一年,医师执业考试,医院里十个人考取了九个,王杏林召集开了一个表彰会,把奖金包成红包,在会议上直接发放,“小伙姑娘们,受到极大鼓舞”。

  这些事情不是一时兴起才做,背后都有王杏林的一套完整规划和健全制度在支撑。他是怎么培养重视人才的呢?——

  第一,起点要求很高。以搞临床为例,他要求必须是本科以上的学生。

  第二,照顾人才周到。毕业生到医院后,按照医院的相关制度,提供非常好的住宿待遇,五险一金全部买好。通过考试取得资格证以后,待遇、奖金和职工全部一样。

  第三,医生精准带教。王杏林也用制度来要求经验丰富的医生,针对新职工要大公无私地帮扶、带教。熟练做手术的医生,一定要现场带学生。

  王杏林喜欢用开车来比喻做手术,他说:“手术医生就像开车一样,你开的越多,公里数越多,技术自然就好。你不让他开,你骂他,他害怕,就越来越不会开。做医生的要大胆鼓励新人,‘你上,我给你当助手,关键时候,我会提醒你,给你踩刹车。’一次两次三次,自信心增强了,任何人都是从缺少信心和实践经验的阶段走过来的。”

  有了这种人才培养制度,在院医生、家属、同事间口耳相传,医院的口碑越来越好,“爱院敬业”的氛围营造起来。王杏林说:“这些年医院走掉的大学本科生非常少,几乎95%都能留下。”

  在王杏林看来,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待遇不好,你也不关心你的下属,也没有给他一个好的工作环境,他为什么要为你做事?”

  重人文:用合理制度督促员工进步

  王杏林重视医院文化氛围的营造,更重视人文的工作环境。

  上大学的时候,同学送给他一个“秀才”的昵称。因为班主任的激励,中医四大经典他不仅熟读,还能倒背,他说:“我三年所学的知识,比今天的本科生还要扎实。”

  东吴董奉,看病不收钱,小病种一棵树,大病种五棵树,日积月累,杏树成林。后世的医家,就用杏林作为那些医德高尚的好医生的代名词。

  “有幸呀,父母的心愿,给了我这个名字,我当然应该好好学。”王杏林的人文素养就是在上学那些年的阅读中,逐渐养成。他说,读完那些经典,才了解父母当初给他取这个名字的特别用意。“那三年学到的东西,比今天的本科生学到的还要多”。

  有了良好的人文环境作为基础,在医院推行起各项制度就非常顺畅。王杏林说:“一个家庭没有一个良好的家教、家规和家训,这个家庭是永远不会有希望的。一个单位,没有一个良好的规章制度,没有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这个单位也是没有希望的。”

  因此,寻甸县中医医院的制度建设非常健全,涉及范围方方面面,大量的规章制度包括医院的核心制度,聘用人员管理制度,奖金奖励制度,绩效发放制度,人才晋升机制等,一整套,细致到怎么带徒,如何评定职称等等。

  举例说,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各拿多少绩效;同期来的,考到医师证的拿多少绩效;你能做什么手术,做哪一级的手术,又给哪一级的工资,医院都有准确量化。

  合理的制度,可以促进员工的进步,同一时期来的,能力强的,奖金有可能就是别人的几倍。“有的医院,每年评个什么,打架,提刀都有,在那儿争‘为什么你能上,我不能上?’如果有制度摆在那里,人就没话说。”

  寻甸县中医医院因为制度建设工作做得好,还一度成为人社局调研的对象。

  重细节:让患者体会到家人般的温暖

  寻甸中医医院真正快速发展,是从2007年开始的。他到任后,寻找机会新建业务用房,2010年投入使用,业务收入成倍增加。到2014年,医院的人均业务收入,在全省县级中医院当中排名第四。

  与很多医院的发展一样,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硬件是基础,有基础才能往下走”。

  王杏林说,他刚到医院的时候,医院占地六亩,业务用房4000平方,床位50张,业务收入只有500万。面临的发展压力很大,他去贷款。

  通过争取,国家给了170万,贷了500万,加上附属工程用了一千多万,盖了4800平米的住院楼,业务收入成倍上升,从500万到现在将近7000万。

  他的发展观念是:向质量要效益,向安全要效益,向服务要态度。“要在保证数量的前提下,保证质量。要生存,要有吃饭的本领,靠什么?靠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为了增强医院的服务水平,王杏林在服务细节上做足功夫。第一,他要求医院的收费价格必须低,履行医院的公共职能;第二,对待病人语言和动作要协调,并且一定要和蔼可亲,具体细致到怎么问候病人,怎么给病人听诊,要让病人体会到家人般的温暖。第三,与病人交流沟通,要仔细,涉及到隐私问题,更是要保密。

  王杏林这样要求,也这样做表率。有个女孩因为频繁呕吐到医院就诊,医生查不出原因来,找到了王杏林,通过仔细的交流,他取得了孩子的信任,最后才知道女孩是妊娠呕吐。“小姑娘没有经验,她不信任你的时候,她是不把一些实情告诉你的。”

  细节服务换来老百姓的信任,一传十十传百。每年行风评选,寻甸县中医医院都排在前三。“作为一个服务行业,天天和老百姓打交道,你能够得到他们的认可,能够提供优质服务,能够为他们解决病痛,价格也不高,天长日久,老百姓自然就会都说你的好。”

  目前,寻甸县中医医院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自2016年3月开工建设的新院区,正在装修。新院占地53亩,规划建筑面积是77000平,一期工程55000平,病床是550张,520个停车位。王杏林依然会将人才、制度、服务、人文等等细节,贯彻进入新院的一切工作中,甚至细致到“所有的病床都有围帘”。

  未来,王杏林依然会在中医专科专病和中医特色科室的建设上投入大力气,因为这是中医医院发展的一个主要方面。正如他所说:“没有特色,没有拳头产品,没有品牌,就没有强大的生命力。”

  寻甸县中医医院简介

  寻甸县中医医院成立于1989年3月,是一所中医药优势明显、特色突出,集医疗、预防、保健、教学为一体的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是云南中医学院和昆明市卫生学校临床教学医院。现有职工236人,开放床位240张,设9个临床科室、8个医辅科室和7个职能科室,有省级和市级重点专科各一个。拥有16排螺旋CT、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体外震波碎石机、彩色多普勒B超诊断仪、全自动生化仪、电子胃镜、腹腔镜等大型设备,有中医诊疗设备11类21种,开展中医诊疗技术项目52项。

  医院秉承“天然中药、绿色医疗”的服务理念,以病人为中心,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用严谨的治学态度、精湛的诊疗技术和周到的护理服务,为广大患者提供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