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您当前的位置: > 云南省中医药管理局 > 政策法规 >

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2013试用稿】

2014-03-23 16:03 来源:国医在线整理 发布人:岐黄 浏览:

  第二部分 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

  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是发展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基础,是中医预防保健体系建设的首要环节,是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基本条件和要求。

  一、工作目标

  根据《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试行)》要求,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合理布局、高起点、规范化、重实效,推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平台建设并逐步完善,为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新型健康服务搭建网络平台,初步建立中医特色明显、技术适宜、形式多样、服务规范的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网络。

  二、基本要求

  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要依托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形成以区域政府为领导、中医药和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为管理、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下同)为龙头、专业站所为支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主体、非医疗性中医养生保健机构为补充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网络。

  (一)区域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下同)是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的“龙头”,应按照《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要求设置“治未病”科(中心)并开展服务。其组织机构和功能定位应相对独立,其业务工作应与医疗服务科室有机联系。应把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功能建设作为完善中医医院功能与内涵建设的重要工作,并承担区域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人员的培训和业务指导,成为本区域内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技术中心、研究中心和指导中心。

  (二)有条件的区域综合医院应设置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科室(“治未病”门诊等),传播中医预防保健知识,提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三)积极创造条件,在区域卫生监督所设置中医监督科,承担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机构(含非医疗性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日常工作的监督管理。

  (四)有条件的区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专业站所应设置中医“治未病”科室,积极运用中医预防保健技术和知识提供区域慢性病、传染病的中医健康管理,提供妇女儿童等人群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是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网络的主体和网底,应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与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有机结合,通过设立“治未病”服务门诊(点)、健康小屋等全面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

  (六)有条件的区域卫生信息中心要建立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信息监测网络和系统协作平台,研发中医体质、中医证候以及慢性病监测等软件。建立体质分析数据库及体检资料数据库,实行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信息化管理。

  (七)积极发挥区域医学会、中医药学会或“治未病”协会(学会)等社会学术团体的作用,开展教育培训、学术交流、中医预防保健技术方案制定等工作。

  三、服务区域

  (一)区域中医医院“治未病”科(中心)的服务区域,总面积不少于60平方米,其服务功能应包括健康检查(体检)与健康状态及管理信息采集、健康状态辨识评估及风险评估、健康咨询指导、健康干预服务等。各区域相对独立,每间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相关服务区域应布局合理、工作流程便捷、保护服务对象隐私。

  (二)区域综合医院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科室(“治未病”门诊等)的服务区域,总面积不少于30平方米。服务功能应包括健康状态评估、健康指导咨询和健康干预服务等。诊室应相对独立,每间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

  (三)区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站所的中医预防保健科室服务区域总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业务管理与信息采集管理,健康咨询与指导干预区域应相对独立。

  (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治未病”服务区域,总面积不少于25平方米。至少分为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管理区域、健康咨询指导与干预区域等,应设置在相对独立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内。

  四、设备配置

  (一)根据《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中医诊疗设备评估选型推荐品目》配置有关设备:

  1.健康状态信息管理设备。如办公桌、办公椅、计算机、打印机、电话、专用文件柜等。

  2.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设备。如体重仪、身高仪、血压计、心血管检测仪、肺功能仪、骨密度检测仪、心电图、血糖监测仪、舌像仪、脉象仪、体质辨识系统、经络检测设备等。

  3.健康咨询与指导设备。如健康教育宣传栏、影像等演示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及信息网络系统设备等。

  4.健康干预设备。如针灸、火罐、刮痧板、中医电疗、磁疗、热疗等。

  (二)设备配置应与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功能、医技人员医技水平、开展的业务工作项目及工作量相适应。常规的理化、影像等辅助检查设备可与本单位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