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学中医》第三季

您当前的位置:国医在线 > 独家策划 > 《跟我学中医》第三季 >

肚子“通”了,也就不痛了

2016-11-02 15:05 来源:国医在线 发布人:刘伟 浏览:

本文为《跟我学中医》专栏第461期内容,感谢您的支持与分享!每天学一点,健康生活常相伴!

  治疗腹痛的方法是很多的,无论是虚实寒热,还是在气在血,主要都是围绕了一个“通”字来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的。通俗的讲,就是肚子通了,腹痛也就好了。但通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也是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也还是通也。所以,腹痛各种证型在通法的基础上,结合审证求因,标本兼治,有变化之势。

  【寒邪内阻证】

  临床表现:拘急,遇寒痛甚,得温痛减,口淡不渴,形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清稀或秘结,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紧。

  证机概要:寒邪凝滞,中阳被遏,脉络痹阻。

  治法:散寒温里,理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

  【湿热壅滞证】

  临床表现:腹痛拒按,烦渴引饮,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潮热汗出,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湿热内结,气机壅滞,腑气不通。

  治法:泄热通腑,行气导滞。

  方药:大承气汤加减。

  【饮食积滞证】

  临床表现: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厌食呕恶,痛而欲泻,泻后痛减,或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滑。

  证机概要:食滞内停,运化失司,胃肠不和。

  治法: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方药:枳实导滞丸加减。如食滞不重,腹痛较轻者,用保和丸。

  【肝郁气滞证】

  临床表现:腹痛胀闷,痛无定处,痛引少腹,或兼痛窜两胁,时作时止,得嗳气或矢气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郁结,气机不畅,疏泄失司。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瘀血内停证】

  临床表现:腹痛较剧,痛如针刺,痛处固定,经久不愈,舌质紫黯,脉细涩。

  证机概要:瘀血内停,气机阻滞,脉络不通。

  治法:活血化瘀,和络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

  【中虚脏寒证】

  临床表现: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温喜按,形寒肢冷,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胃纳不佳,面色无华,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证机概要:中阳不振,气血不足,失于温养。

  治法: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方药:小建中汤加减。

  【医案】

  杨某,男,45岁。初诊:1982年5月15日。

  诉于1978年9月14日晚因天热露宿至鸡鸣,次日即少腹胀痛,经西药治疗疼痛消失。旬日后腹痛再作,此后反复发作近4年之久,虽经中西医多方治疗,病情仍每况愈下。近3月来发作频繁,甚则5~7日一发,病势急迫,几不欲生。就诊时患者面色苍白,双手压腹,口中呻吟,恶心欲呕,四末厥冷,腹部喜暖,按之柔软,小腹胀痛,痛区散见核桃大小包块,触之柔软,揉按则可行消散,少顷,包块兀自又起,二便尚调,舌质稍淡,苔薄白,脉沉细弦。治宜养血和营,温中散寒,行气止痛,拟当归四逆汤合吴茱萸生姜汤加味。

  当归15克,桂枝9克,白芍15克,细辛4克,木通9克,吴茱萸6克,乌药10克,香附10克,生姜15克,炙甘草10克,大枣12枚。每4小时服药1次,痛解则1日服3次。

  翌日,患者之妻欣喜若狂,奔走来告:昨日饮药后,须臾痛减,至今已服药5次,其痛顿失。余嘱:尽服余药,续服十全大补膏1月以资巩固。1983年5月、1985年7月2次随访,未见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