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识中药

您当前的位置:国医在线 > 独家策划 > 跟我识中药 >

回阳救逆有学问,附子文火来慢炖

2015-09-14 14:20 来源:国医在线 发布人:代叶丽 浏览:

  本文为《跟我识中药》专栏第185期内容,感谢您的支持与分享!每天学一点,健康生活常相伴!

  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炮制为盐附子、黑附片(黑顺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附子味辛、甘,性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为回阳救逆的第一要药,《本草正义》言其“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

  附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有大毒。李时珍云:“乌附毒药,非危重病不用,用之不当,致祸甚速。”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附子在运用时都一定要先用文火煎煮至少1小时,如果大剂量附子煎煮的时间更长,以口尝无麻辣感了才能服用,否则易引起中毒。

  著名学者南怀谨先生抗战时期的一段奇遇很有趣:“抗战时到达四川后,遇见了一位有名的中医,外号叫扶阳爷。”

  这位扶阳爷家中常年不断地煮着一大锅附子汤,谁都可以喝上一碗。对于这一桩医案,内心常感不解。到了峨眉山,才因庙中僧人喝附子汤而有所契悟。原来峨眉山中峰大坪寺的开山祖师,当年初建山上寺庙时,受过许多困苦,在他饥寒交迫时,常在山中采集乌头来吃,乌头也就是附子。后来山上众僧相沿成习,每年规定一日,全体僧人停食,只喝附子汤,以纪念开山祖师的艰苦奋斗。当大家喝附子汤的这日子来临时,附子早已入锅煮一昼夜又多了。所以大家年年都喝附子汤,但也没有死过一个人。于是我才恍然大悟:经过久煮的附子,毒性早已挥发殆尽,剩下的是增加热能的成分。难怪扶阳爷家的附子汤大锅,也是日夜不停地在沸腾着,遇到有需要的病患就给他喝一碗附子汤,既方便、省时、无毒,又见效快,得到病患的争相赞颂。

  附子入药宋代蔡涤《铁围山丛谈》记载:皇宫中在宣和殿有一小库,为“天子私藏也”。乙已岁冬,鲁公得疾甚重,皇帝亲自问,医者回奏应用附子之药。帝命管库内侍送来附子,皇帝选四个,每个有拳头大小,赐给鲁公从这一故事中可知附子确是一味要药,皇帝都要亲自过问。

  古人云:“附子其用有三:一是去脏腑沉寒,二是补阳气之不足,三是温暖脾胃。”善用温热之药的窦材说:“保命之法,艾灸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附子为续命起死之要药,配伍、应用得当,能挽垂危于万一。

  【主要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临床应用】

  1、亡阳证

  附子能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常与干姜甘草同用,治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或大汗、大吐、大泻所致亡阳证,如四逆汤;本品能回阳救逆,人参能大补元气,二者同用,可治亡阳兼气脱者,如参附汤;若寒邪入里,直中三阴而见四肢厥冷,恶寒倦卧,吐泻腹痛,脉沉迟无力或无脉者,可与干姜、肉桂、人参同用,如回阳急救汤。

  2、阳虚证

  附子辛甘温煦,有峻补元阳、益火消阴之效,凡肾、脾、心诸脏阳气衰弱者均可应用。配肉桂、山茱萸、熟地等,可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致阳痿滑精、宫寒不孕、腰膝冷痛、夜尿频多者,如右归丸;配党参白术、干姜等,可治脾肾阳虚、寒湿内盛所致脘腹冷痛、大便溏泻等,如附子理中汤;与茯苓、白术等同用,可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所致小便不利、肢体浮肿者,如真武汤;若治心阳衰弱,心悸气短、胸痹心痛者,可与人参、桂枝等同用;治阳虚兼外感风寒者,常与麻黄细辛同用,如麻黄附子细辛汤。

  3、寒痹证

  附子气雄性悍,走而不守,能温经通络,逐经络中风寒湿邪,故有较强的散寒止痛作用。凡风寒湿痹周身骨节疼痛者均可用之,尤善治寒痹痛剧者,常与桂枝、白术、甘草同用,如甘草附子汤。

  【用法用量】煎服,3-15g;本品有毒,宜先煎0.5-1小时,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

  【使用注意】孕妇及阴虚阳亢者忌用。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生品外用,内服须炮制。若内服过量,或炮制、煎煮方法不当,可引起中毒。